中庸提出,「天」賦予萬物「性」。「性」是萬物之所以存在的「理」。按「理」而生活,完成天所賦予的使命,就是「道」。
《中庸》指出道對於人來說是各有不同的。區別,調整各種不同的使命,使之成爲大家都遵守的原則,被稱爲「修道」,即「教」。「性」、「道」、「教」之論指出了人被「天」賦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。這也是全篇的宗旨。[2]強調「誠」的重要,誠即是《大學》中所述說的「誠意」。「誠」是人先天的本性,「明」是與「誠」相生的。由誠而達到明,再由明至於誠。[3]「不誠無物」,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,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。《中庸》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論及《詩經》的篇章以解釋其理念。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8%AD%E5%BA%B8

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http://ctext.org/liji/zhong-yong/zh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寶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